文|小魚奶爸日記原創,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
和小區里的一位媽媽聊天,她說有件事一直讓她很困擾。
孩子今年5歲多,不會尊重別人,在家裡如果不順心意,馬上就摔東西打人。有次孩子想吃蔬菜脆,但家裡沒有了,居然去打冰箱,還對奶奶大喊:「不買就別回家」,當時嚴厲批評了一頓,但好像沒怎麼奏效。
還有一次,她帶著孩子排隊買蛋糕,前面是個老奶奶,動作有點慢,孩子等得心煩,就說:「這也太慢了,這老東西咋這麼磨嘰?」她當時尷尬得不行,隨後老人說了幾句,孩子竟然想動手,多虧自己拉著,回家後又是好一頓批評。
她說,孩子這樣,別人都以為自己沒教育好,可平時確實沒少說。愛人在工地幹活 ,挺忙的,每次回家陪孩子,一打電話就罵罵咧咧地指揮工人,她現在懷疑是不是孩子跟爸爸學的。
不少家長應該都有這種困擾,孩子出門不懂禮貌,不叫人就算了,有時連眼睛都不抬一下,甚至還會說一些粗魯的話,尷尬至極。
事實上,當孩子出現不禮貌、不尊重人的行為,不要只顧著講道理了,很可能會屢教不改。家長的眼光應當放在行為上,先審視自己的行為。
01孩子為何會不尊重人?
1、家長本身就不懂尊重別人
相聲演員岳雲鵬曾發過一條微博稱,在商場遇見了一對母女,女兒認出了岳雲鵬,非要合影。拍完照後,自己和這對母女進了同一架電梯,媽媽沒發現,看著照片說:「這也太丑了」,還給朋友發語音吐槽。
可想而知,在孩子面前說別人的缺點,孩子也會用挑剔的眼光看身邊人,本來是自己欣賞的,但家長都說不好,潛移默化中也會被影響,喜歡背地裡說壞話。
孩子的尊重行為是模仿出來的,並不是教會的,家長也要自我反思,夫妻間有沒有相互尊重?是不是因某件小事責備對方,不允許對方說話?在外面是不是也對別人尊重有加,交流時有沒有用有禮貌的語言?
不要覺得孩子長大了,自然而然就會尊重了,成年前如果都沒有形成這種意識,長大後早晚會有人替你教育孩子。
2、家長不尊重孩子
有的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過於強勢,什麼事都替孩子做決定,設計孩子的未來,一意孤行,溝通時也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。
有的家長自己可以不尊重孩子,但不允許孩子不尊重別人。
孩子頂撞自己,就會理直氣壯地說:「你看你,一點不聽話,要尊重媽媽,知道嗎?」「爸爸說話必須聽,爸爸就是老子」,這樣並不是真的教會孩子尊重,而是教會孩子強勢對人、自私自利。
3、孩子真不懂尊重的含義
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「三山實驗」證明,孩子的成長發育過程中,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發展階段。
此時,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,但還不能意識到與外界環境的關係,因此會以自己為中心,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,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別人的想法。
蒙台梭利也曾提出,兒童需要在不斷的實踐漸漸發展自我意識、逐漸變強,隨著行為能力的提升,進而產生自信和責任感,出現:我是有價值的,做的工作對別人很重要的想法。
02什麼是尊重?
尊重就是要平等待人,在需要的情況下在意別人的感受,不降低自己的同時讓別人也舒服。這是一門學問,對孩子來說有點難,需要家長不斷做示範。
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,他們也需要被關注和愛護。孩子有時看起來不尊重,這恰恰是他為了讓別人看見自己力量的時候,也可以理解為意識上的叛逆。
想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,家長首先要正確定義親子之間的尊重。
老一輩人口中的尊重是帶著強勢和權威的,比如告訴孩子:「你要是不聽話,老師就會說你」、「老師讓你好好吃飯,你就得好好吃」。
這種情況下,孩子自然是畏懼大於尊重,可等到和老師見面時,家長又會說:「快和老師打招呼」。
家長說這話的是因為覺得老師說話好使,孩子也愛聽,這沒什麼不好,是變相的尊重和欣賞,但在孩子心裡形成的印象卻不一定是好的。
當然,尊重孩子這一點,很多家長都知道,但與此同時也不免存在疑問:會不會把孩子慣壞?
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,尊重的確也是要有尺度的。很多家長只會教條地尊重孩子,做什麼都配合孩子的想法,就連過分的要求也要假裝不同意後,再去幫孩子實現。
然而,這樣只會培養出霸道的孩子,形成強勢、不講理的性格。
從根本上來說,這種不是平等的對待並非尊重,而是溺愛。被溺愛長大的孩子,自然不會懂得什麼是尊重。
03如何讓孩子學會真正的尊重?
尊重孩子的界限究竟在哪?這要從親子間的尊重開始說起。
父母尊重孩子,需要做到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孩子,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給予他們獨立成長的能力。而這就需要孩子時刻處在真實的世界裡,在不斷實踐中獲得體驗。
因此,凡事我們都可以先商討再行動,綜合考量自己和孩子的想法,幫孩子把握住原則上的方向,讓孩子自己做決定,對自己想做的事情負責,最重要的是主動承擔後果。
這裡就有一個問題,孩子還不能為自己負責怎麼辦?
這恰恰就是尊重孩子的界限,對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情,給予充分的尊重,也讓他充分尊重他人。但孩子做不到的事情,適當放寬界限也沒關係,沒必要非逼著內向的孩子一開始就和人打招呼。
舉個例子:
還是帶孩子在外吃飯,孩子把朋友的牛奶打翻了,家長讓孩子自己擦乾淨,可孩子卻非讓大人幫忙,這時可怎麼對待呢?
孩子的試探行為就是發自於羞恥心,難道孩子還沒到年齡?自己幫還是不幫?
如果家長過分尊重,孩子反倒無法無天,自己犯的錯總讓大人幫忙善後,這對他人是種不負責任的行為。但若孩子的年齡特別小,實在擦不了,這時家長幫忙就合情合理了。
在孩子心智沒有達到充分的掌控力前,不要否定孩子,陪著他一起做,試一試,只要不傷害別人和環境就可以。
家長要記得,自己作為一個提醒者,要和孩子平等客觀地看待問題,他才會知道如何尊重別人,考慮他人的感受。
孩子打翻牛奶本身就很緊張,覺得沒有面子,逃避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牛奶收拾乾淨,或者做個示範,簡單粗暴地讓孩子收拾,違背他的意願,尊重了他人卻沒有尊重孩子。
當然,孩子冒犯別人時,也不要覺得別人就應該包容和原諒,該嚴厲就嚴厲,但不能帶情緒。嚴厲是給被冒犯的人看的,另外也是在告訴孩子:「你的做法不妥當,你要承擔責任,道歉或者幫別人收拾殘局。」
當家長不帶情緒地引導孩子,孩子就會知道這件事的嚴重程度,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,反倒會嘗試承擔責任,豈不兩全其美?
引導孩子學會尊重,不僅體現在語言上的要求,更重要的是行動示範。落在實踐和體驗中,孩子才會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尊重,最根本的做法就是父母真正尊重孩子。
尊重別人前先尊重自己,學會正確表達,把尊重的概念落在實際上,有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踐行。
孩子不禮貌、不尊重人,講道理屢教不改?眼光應當放在行為上
文|小魚奶爸日記原創,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
和小區里的一位媽媽聊天,她說有件事一直讓她很困擾。
孩子今年5歲多,不會尊重別人,在家裡如果不順心意,馬上就摔東西打人。有次孩子想吃蔬菜脆,但家裡沒有了,居然去打冰箱,還對奶奶大喊:「不買就別回家」,當時嚴厲批評了一頓,但好像沒怎麼奏效。
還有一次,她帶著孩子排隊買蛋糕,前面是個老奶奶,動作有點慢,孩子等得心煩,就說:「這也太慢了,這老東西咋這麼磨嘰?」她當時尷尬得不行,隨後老人說了幾句,孩子竟然想動手,多虧自己拉著,回家後又是好一頓批評。
她說,孩子這樣,別人都以為自己沒教育好,可平時確實沒少說。愛人在工地幹活 ,挺忙的,每次回家陪孩子,一打電話就罵罵咧咧地指揮工人,她現在懷疑是不是孩子跟爸爸學的。
不少家長應該都有這種困擾,孩子出門不懂禮貌,不叫人就算了,有時連眼睛都不抬一下,甚至還會說一些粗魯的話,尷尬至極。
事實上,當孩子出現不禮貌、不尊重人的行為,不要只顧著講道理了,很可能會屢教不改。家長的眼光應當放在行為上,先審視自己的行為。
01孩子為何會不尊重人?
1、家長本身就不懂尊重別人
相聲演員岳雲鵬曾發過一條微博稱,在商場遇見了一對母女,女兒認出了岳雲鵬,非要合影。拍完照後,自己和這對母女進了同一架電梯,媽媽沒發現,看著照片說:「這也太丑了」,還給朋友發語音吐槽。
可想而知,在孩子面前說別人的缺點,孩子也會用挑剔的眼光看身邊人,本來是自己欣賞的,但家長都說不好,潛移默化中也會被影響,喜歡背地裡說壞話。
孩子的尊重行為是模仿出來的,並不是教會的,家長也要自我反思,夫妻間有沒有相互尊重?是不是因某件小事責備對方,不允許對方說話?在外面是不是也對別人尊重有加,交流時有沒有用有禮貌的語言?
不要覺得孩子長大了,自然而然就會尊重了,成年前如果都沒有形成這種意識,長大後早晚會有人替你教育孩子。
2、家長不尊重孩子
有的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過於強勢,什麼事都替孩子做決定,設計孩子的未來,一意孤行,溝通時也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。
有的家長自己可以不尊重孩子,但不允許孩子不尊重別人。
孩子頂撞自己,就會理直氣壯地說:「你看你,一點不聽話,要尊重媽媽,知道嗎?」「爸爸說話必須聽,爸爸就是老子」,這樣並不是真的教會孩子尊重,而是教會孩子強勢對人、自私自利。
3、孩子真不懂尊重的含義
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「三山實驗」證明,孩子的成長發育過程中,會出現一個自我意識發展階段。
此時,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,但還不能意識到與外界環境的關係,因此會以自己為中心,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,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別人的想法。
蒙台梭利也曾提出,兒童需要在不斷的實踐漸漸發展自我意識、逐漸變強,隨著行為能力的提升,進而產生自信和責任感,出現:我是有價值的,做的工作對別人很重要的想法。
02什麼是尊重?
尊重就是要平等待人,在需要的情況下在意別人的感受,不降低自己的同時讓別人也舒服。這是一門學問,對孩子來說有點難,需要家長不斷做示範。
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,他們也需要被關注和愛護。孩子有時看起來不尊重,這恰恰是他為了讓別人看見自己力量的時候,也可以理解為意識上的叛逆。
想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,家長首先要正確定義親子之間的尊重。
老一輩人口中的尊重是帶著強勢和權威的,比如告訴孩子:「你要是不聽話,老師就會說你」、「老師讓你好好吃飯,你就得好好吃」。
這種情況下,孩子自然是畏懼大於尊重,可等到和老師見面時,家長又會說:「快和老師打招呼」。
家長說這話的是因為覺得老師說話好使,孩子也愛聽,這沒什麼不好,是變相的尊重和欣賞,但在孩子心裡形成的印象卻不一定是好的。
當然,尊重孩子這一點,很多家長都知道,但與此同時也不免存在疑問:會不會把孩子慣壞?
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,尊重的確也是要有尺度的。很多家長只會教條地尊重孩子,做什麼都配合孩子的想法,就連過分的要求也要假裝不同意後,再去幫孩子實現。
然而,這樣只會培養出霸道的孩子,形成強勢、不講理的性格。
從根本上來說,這種不是平等的對待並非尊重,而是溺愛。被溺愛長大的孩子,自然不會懂得什麼是尊重。
03如何讓孩子學會真正的尊重?
尊重孩子的界限究竟在哪?這要從親子間的尊重開始說起。
父母尊重孩子,需要做到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孩子,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給予他們獨立成長的能力。而這就需要孩子時刻處在真實的世界裡,在不斷實踐中獲得體驗。
因此,凡事我們都可以先商討再行動,綜合考量自己和孩子的想法,幫孩子把握住原則上的方向,讓孩子自己做決定,對自己想做的事情負責,最重要的是主動承擔後果。
這裡就有一個問題,孩子還不能為自己負責怎麼辦?
這恰恰就是尊重孩子的界限,對孩子能力範圍內的事情,給予充分的尊重,也讓他充分尊重他人。但孩子做不到的事情,適當放寬界限也沒關係,沒必要非逼著內向的孩子一開始就和人打招呼。
舉個例子:
還是帶孩子在外吃飯,孩子把朋友的牛奶打翻了,家長讓孩子自己擦乾淨,可孩子卻非讓大人幫忙,這時可怎麼對待呢?
孩子的試探行為就是發自於羞恥心,難道孩子還沒到年齡?自己幫還是不幫?
如果家長過分尊重,孩子反倒無法無天,自己犯的錯總讓大人幫忙善後,這對他人是種不負責任的行為。但若孩子的年齡特別小,實在擦不了,這時家長幫忙就合情合理了。
在孩子心智沒有達到充分的掌控力前,不要否定孩子,陪著他一起做,試一試,只要不傷害別人和環境就可以。
家長要記得,自己作為一個提醒者,要和孩子平等客觀地看待問題,他才會知道如何尊重別人,考慮他人的感受。
孩子打翻牛奶本身就很緊張,覺得沒有面子,逃避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牛奶收拾乾淨,或者做個示範,簡單粗暴地讓孩子收拾,違背他的意願,尊重了他人卻沒有尊重孩子。
當然,孩子冒犯別人時,也不要覺得別人就應該包容和原諒,該嚴厲就嚴厲,但不能帶情緒。嚴厲是給被冒犯的人看的,另外也是在告訴孩子:「你的做法不妥當,你要承擔責任,道歉或者幫別人收拾殘局。」
當家長不帶情緒地引導孩子,孩子就會知道這件事的嚴重程度,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,反倒會嘗試承擔責任,豈不兩全其美?
引導孩子學會尊重,不僅體現在語言上的要求,更重要的是行動示範。落在實踐和體驗中,孩子才會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尊重,最根本的做法就是父母真正尊重孩子。
尊重別人前先尊重自己,學會正確表達,把尊重的概念落在實際上,有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