慶曆二年(1042年),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。本來殿試後,王安石已經被考官定為第一名,但宋仁宗對他試卷里「孺子其朋」四個字不大感冒,就把他從第一名弄到第四名,因為第二王珪和第三名韓絳參加科舉時都有官職在身,按照規矩,不能得狀元,所以就便宜了原來的第四名楊寘(音zhì,義同「置」),從而成就了他「三元狀元」(解元、會元、狀元)的美名。
不過王安石也不孤單,唐宋八大家就沒有一個人中過狀元,說起來他還是離狀元最近的那個人。
進士及第後,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、鄞縣知縣、舒州通判等職,政績都不錯。嘉祐三年(1058年),也就是慶曆新政失敗後的第十三個年頭,王安石進京述職,他給宋仁宗上了一封萬言書,名曰: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。
在這篇萬言書里,王安石對大宋王朝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,他從自己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,指出大宋王朝積弱積貧的現實,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,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,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,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。他還以晉武帝司馬炎、唐玄宗李隆基的例子,來說明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,如果不進行改革,大宋帝國有可能亡於異族之手。
我們現在看來,宋仁宗時期雖被稱為「仁宗盛治」,但其實已經危機四伏,但宋仁宗和當時的士大夫可不這般認為,在他們眼中,大宋帝國承平百年,社會安定,經濟繁榮,百姓安居樂業,正是如詩如畫的盛世。所以王安石此番言論甚至可以說是「惡意攻擊」和「蓄意貶低」了。
幸好,宋仁宗這次沒有發脾氣,對於王安石的「危言聳聽」,不置可否。
看到宋仁宗沒啥反應,王安石也就懶得說了。後來,朝廷多次召喚,他都拒絕了。當時的人們都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,不求仕途,覺得非常遺憾。
事實並非如此,一是王安石覺得宋仁宗不是干大事的皇帝,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,所以就乾脆不入朝了;二是為了在地方上對變法進行試驗,完善自己的變法主張;三是當時朝廷用人講資歷、名望,排資論輩的話,王安石雖有名望,但還是不夠用。
後來王安石也曾短暫入朝,但也沒機會去實現他的政治抱負。嘉祐八年(1063年),王安石因母親病逝,辭官回江寧守喪。這一年,宋仁宗也因病去世。
宋英宗在位時期(1063年-1066年),屢次徵召王安石赴京任職,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,拒絕入朝。
王安石雖然不入朝為官,但聲望值卻不斷上升,被稱為「享負天下盛名三十年」。宋神宗即位後,久慕王安石之名,起用他為江寧知府,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。
熙寧元年(1068年)四月,宋神宗召王安石「越次入對」。兩人確定過眼神,發現你是對的人,從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。變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,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,北宋王朝因此陷入激烈的黨爭,最後走向滅亡。
有人因此認為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「元兇」,覺得北宋滅亡源於王安石變法,這其實有失偏頗,北宋滅亡的命運早已註定,就如王安石在萬言書里所預測的。
靖康二年(1127)四月,金兵攻破開封,徽、欽二帝被擄,北宋真的亡於異族之手,王安石也算是一語成讖,不小心就成了神預言家。
確認過眼神,你不是我的人:「八字不合」的宋仁宗和王安石
慶曆二年(1042年),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。本來殿試後,王安石已經被考官定為第一名,但宋仁宗對他試卷里「孺子其朋」四個字不大感冒,就把他從第一名弄到第四名,因為第二王珪和第三名韓絳參加科舉時都有官職在身,按照規矩,不能得狀元,所以就便宜了原來的第四名楊寘(音zhì,義同「置」),從而成就了他「三元狀元」(解元、會元、狀元)的美名。
不過王安石也不孤單,唐宋八大家就沒有一個人中過狀元,說起來他還是離狀元最近的那個人。
進士及第後,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、鄞縣知縣、舒州通判等職,政績都不錯。嘉祐三年(1058年),也就是慶曆新政失敗後的第十三個年頭,王安石進京述職,他給宋仁宗上了一封萬言書,名曰:《上仁宗皇帝言事書》。
在這篇萬言書里,王安石對大宋王朝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,他從自己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,指出大宋王朝積弱積貧的現實,並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,主張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,革除宋朝存在的積弊,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。他還以晉武帝司馬炎、唐玄宗李隆基的例子,來說明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,如果不進行改革,大宋帝國有可能亡於異族之手。
我們現在看來,宋仁宗時期雖被稱為「仁宗盛治」,但其實已經危機四伏,但宋仁宗和當時的士大夫可不這般認為,在他們眼中,大宋帝國承平百年,社會安定,經濟繁榮,百姓安居樂業,正是如詩如畫的盛世。所以王安石此番言論甚至可以說是「惡意攻擊」和「蓄意貶低」了。
幸好,宋仁宗這次沒有發脾氣,對於王安石的「危言聳聽」,不置可否。
看到宋仁宗沒啥反應,王安石也就懶得說了。後來,朝廷多次召喚,他都拒絕了。當時的人們都以為王安石無意功名,不求仕途,覺得非常遺憾。
事實並非如此,一是王安石覺得宋仁宗不是干大事的皇帝,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,所以就乾脆不入朝了;二是為了在地方上對變法進行試驗,完善自己的變法主張;三是當時朝廷用人講資歷、名望,排資論輩的話,王安石雖有名望,但還是不夠用。
後來王安石也曾短暫入朝,但也沒機會去實現他的政治抱負。嘉祐八年(1063年),王安石因母親病逝,辭官回江寧守喪。這一年,宋仁宗也因病去世。
宋英宗在位時期(1063年-1066年),屢次徵召王安石赴京任職,他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,拒絕入朝。
王安石雖然不入朝為官,但聲望值卻不斷上升,被稱為「享負天下盛名三十年」。宋神宗即位後,久慕王安石之名,起用他為江寧知府,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。
熙寧元年(1068年)四月,宋神宗召王安石「越次入對」。兩人確定過眼神,發現你是對的人,從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。變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,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,北宋王朝因此陷入激烈的黨爭,最後走向滅亡。
有人因此認為王安石是北宋滅亡的「元兇」,覺得北宋滅亡源於王安石變法,這其實有失偏頗,北宋滅亡的命運早已註定,就如王安石在萬言書里所預測的。
靖康二年(1127)四月,金兵攻破開封,徽、欽二帝被擄,北宋真的亡於異族之手,王安石也算是一語成讖,不小心就成了神預言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