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資治通鑒·漢紀·卷第十四·文帝中》劉邦說:「安劉氏天下者,必(周)勃也!」一個重要原因是到了呂后時期,楚漢爭霸健在的將才沒剩下幾個,什麼韓信等都已被誅滅,也就剩下個絳候周勃可以用。再說周勃是跟著劉邦起家,自是忠誠,不然早被劉邦滅掉了。正因為周勃的忠誠,拯救了快要被呂氏篡奪的劉氏江山。周勃
周勃平定諸呂之亂後,擁立當代王漢文帝登基,但漢文帝上位沒多久,就邊緣化了周勃,周勃去相位而失勢,最終周勃在監獄中受辱,出來後鬱鬱而終。這是什麼原因?周勃失勢周勃有私心這是第一點,就是周勃迎接當時還是「代王」的漢文帝進京,迎接的時候說有「私下的話」要跟漢文帝說。要說的東西為什麼不能「光明正大」的說,要私下說(「願請聞」),要說的話肯落定與私心有關係,這一次是第一次見面,估計給漢文帝沒留下好的印象。
其中一句「所言公,公言之;所言私,王者無私!」恰當的說明了「正大光明」四個字的含義,至今,故宮太和殿的寶座上面還懸掛著「正大光明」匾額,這是賢明帝王的座右銘!周勃有私心周勃不自知周勃有擁立之功卻無輔佐之才,處於相位,還是右丞相。中國文化中,「右」地位比「左」高,周勃是首席丞相,在陳平之上,但是周勃一點也不害怕自己的無知,結果漢文帝「一問三不知」,場面尷尬,暴漏了自己的弱點。
周勃是個能「出將」而不能「入相」的人。周勃最開始在沛縣與劉邦一起的混混,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,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,後來又做了拉強弓的勇士。唯有蠻力,毫無文墨,「出為將」可,「入為相」則不可,可惜周勃不自知,貪相位而不知進退,終於顯露自己的不足!將相之分周勃居功而傲周勃對漢文帝有「擁立之功」,但是擁立之功實際上有保質期,也就在擁立的初期有效。但是周勃一直「得意甚」,洋洋得意,直到漢文帝坐穩的江山,周勃還在洋洋得意,必然使得漢文帝感覺周勃這個人太過分。再加上袁盎背後一挑撥,使得漢文帝越發的不喜歡!
「易中天所謂國士」的袁盎,實在算不上國士,先是挑撥漢文帝與周勃的關係使得周勃失勢,後又挑撥漢景帝殺死政敵晁錯又沒有平息住七國之亂,其中種種顯示袁盎這人人品很有問題!讀者可自己分析。周勃居功而傲
其實歷史中驚人的相似,到了明朝,明武宗「朱厚照」死後無子,首輔楊廷和也是迎立後來的嘉靖皇帝「朱厚熜」,楊廷和也是存在著這種擁立之功的心理,後來楊廷和也是不能自保,其中的意思非常的相似,何況明嘉靖皇帝遠遠不如漢文帝,下場自是可以預料!楊廷和
審視歷史:秦漢(十三)擁立漢文帝之後 周勃失勢的三個原因
《資治通鑒·漢紀·卷第十四·文帝中》
劉邦說:「安劉氏天下者,必(周)勃也!」一個重要原因是到了呂后時期,楚漢爭霸健在的將才沒剩下幾個,什麼韓信等都已被誅滅,也就剩下個絳候周勃可以用。再說周勃是跟著劉邦起家,自是忠誠,不然早被劉邦滅掉了。正因為周勃的忠誠,拯救了快要被呂氏篡奪的劉氏江山。
周勃
周勃平定諸呂之亂後,擁立當代王漢文帝登基,但漢文帝上位沒多久,就邊緣化了周勃,周勃去相位而失勢,最終周勃在監獄中受辱,出來後鬱鬱而終。這是什麼原因?
周勃失勢
周勃有私心
這是第一點,就是周勃迎接當時還是「代王」的漢文帝進京,迎接的時候說有「私下的話」要跟漢文帝說。要說的東西為什麼不能「光明正大」的說,要私下說(「願請聞」),要說的話肯落定與私心有關係,這一次是第一次見面,估計給漢文帝沒留下好的印象。
其中一句「所言公,公言之;所言私,王者無私!」恰當的說明了「正大光明」四個字的含義,至今,故宮太和殿的寶座上面還懸掛著「正大光明」匾額,這是賢明帝王的座右銘!
周勃有私心
周勃不自知
周勃有擁立之功卻無輔佐之才,處於相位,還是右丞相。中國文化中,「右」地位比「左」高,周勃是首席丞相,在陳平之上,但是周勃一點也不害怕自己的無知,結果漢文帝「一問三不知」,場面尷尬,暴漏了自己的弱點。
周勃是個能「出將」而不能「入相」的人。周勃最開始在沛縣與劉邦一起的混混,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,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,後來又做了拉強弓的勇士。唯有蠻力,毫無文墨,「出為將」可,「入為相」則不可,可惜周勃不自知,貪相位而不知進退,終於顯露自己的不足!
將相之分
周勃居功而傲
周勃對漢文帝有「擁立之功」,但是擁立之功實際上有保質期,也就在擁立的初期有效。但是周勃一直「得意甚」,洋洋得意,直到漢文帝坐穩的江山,周勃還在洋洋得意,必然使得漢文帝感覺周勃這個人太過分。再加上袁盎背後一挑撥,使得漢文帝越發的不喜歡!
「易中天所謂國士」的袁盎,實在算不上國士,先是挑撥漢文帝與周勃的關係使得周勃失勢,後又挑撥漢景帝殺死政敵晁錯又沒有平息住七國之亂,其中種種顯示袁盎這人人品很有問題!讀者可自己分析。
周勃居功而傲
其實歷史中驚人的相似,到了明朝,明武宗「朱厚照」死後無子,首輔楊廷和也是迎立後來的嘉靖皇帝「朱厚熜」,楊廷和也是存在著這種擁立之功的心理,後來楊廷和也是不能自保,其中的意思非常的相似,何況明嘉靖皇帝遠遠不如漢文帝,下場自是可以預料!
楊廷和